
▲红军长征首发地纪念广场
青石双桥静静掩映在荷叶田田间,溪涧流水淙淙,民舍错落有致,连绵起伏的大山将溪桥、荷田、民舍尽拥怀抱之中。这幅位于桂东县寨前镇流源村山口组的“双桥图”比起画家陈逸飞笔下的古镇双桥来,虽少了一点温润亲切,却多了一份古朴苍劲。
双桥始建于清代,因桥身连体却走向各异,名为“联珠桥”。百年前,总有位读书少年挎着书袋从桥上匆匆走过,或随父兄去流源学校听老师讲述四书五经,或去农民讲习所听年轻的教员宣讲革命思想,或带领流源儿童团员们巡逻在桥畔一带。双桥曾留下过少年翻石头捉螃蟹的欢笑,也见证了少年在桥头的思考。
▲邓力群故居
这位少年便是邓力群。1929年,14岁的邓力群穿着草鞋,肩挑书箱和行囊,告别双桥和家乡,顺着汶江和沤江走到湘江,再沿着湘江逆流北上进入省会长沙兑泽中学求学。后来他横跨大半个中国,来到北平,先后进入汇文中学、北京大学,阅读进步书籍,追随革命思潮,接受进步思想洗礼。在1935年“一二九运动”中,邓力群任北平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,次年加入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,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洪流,为他后来成为党的理论思想家、宣传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风云变幻,革命浪潮汹涌澎湃,石拱桥下流水淙淙,石拱桥上步伐匆匆。1934年8月,联珠桥下游十里左右的另一座青石拱桥——寨前风雨桥迎来了一支红军部队,他们便是由任弼时、萧克、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,肩负着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的重任。在把当地负隅顽抗的国民党“挨户团”歼灭后,青年将领萧克亲切敲开风雨桥畔德福昌客栈的门——老板娘德福嫂是支持工农红军且在当地有威望的老朋友,德福昌客栈是萧克多年来在桂东革命活动的联络点,寨前风雨桥是他内外联络的必经之路。
1934年8月12日,寨前风雨桥见证了一场载入红军长征史的盛会——由9700余名工农红军战士参与的红军誓师西征暨庆祝胜利突围大会,位置便在桥下汶江、沤江交汇河滩处。萧克主持会议,由红十七师、红十八师改组的红六军团正式对外宣布成立,组建了军团领导机关,由任弼时为主席、萧克和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作为红六军团西征的最高领导机关。会议还宣布了转移任务与行军纪律,对军团行动作了进一步的战斗动员。
一批桂东热血青年自发跟随部队而行,其中包括德福嫂的儿子黄存光(水生)、黄存荣(玉生)——两位不到20岁的进步学生,他俩多次申请参军未被批准,给母亲留下一纸留言后,义无反顾跟着红军部队踏上了革命的万里征途。
时光荏苒,硝烟战火年代淡然远去,唯有青青石桥依然横亘两岸。1962年,德福昌客栈的后人与萧克互通书信后得知,追随红军长征的水生和玉生早已牺牲在了长征路上,而他们的革命行动也一直未载入军队史册。同行许许多多“水生”和“玉生”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革命路上,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。得到消息时,德福嫂已是晚年,悲恸之际仍为儿子们当年的决定感到骄傲。
1988年,流源双桥联珠桥迎回了阔别家乡58年的读书少年邓力群。已是古稀老人的邓力群回到家乡感慨不已,在流源桥头即兴赋诗:“离家几十载,弹指一挥间。才饮故乡水,遥望石人仙。”老人从寨前出发走遍全国,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,一生革命,追求真理,奋斗不止,影响深远。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峥嵘岁月已成回忆。而今,石桥江畔民宿林立,十里荷田花香四溢,寨前镇已然是个现代新农村小镇。当地政府也一直致力修缮和保护每一座见证历史的古石桥,将流源联珠双桥设置为步行桥,旁边新建一座车行桥,与原双桥组成一片三叶草形状,双桥拓展为三桥;将寨前风雨桥更名为“长征桥”,设置成步行桥,在平行位置另建一座现代化大桥以担负原桥运力,新旧桥比肩并立,贯通古今,从历史走向未来。
每年,总有许多远道而来的老党员或自驾游客,下车后静静走过寨前青青石桥,或参观邓力群故居,或驻足红军长征首发地纪念广场,流连忘返,心里默念那些名字,用脚步一遍遍丈量着红军走过的路……
责编:黄钰坤
来源:郴州日报
尹建恒督导检查桥头乡有效衔接工作
避暑康养·相约桂东|夏季“村晚”走进秋里村
桥头乡两地接力助学兴教 共筑乡村教育新希望
尹建恒调度项目建设工作
蔡富强主持召开2025年第15次县委常委会(扩大)会议
秋里村举办全民健身挑战赛 避暑之旅变身心疗愈之行
县城管局全面清扫消杀 全力防控蚊媒传染病
桂东各水库腾库容 积极应对台风天气
下载APP
分享到